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广东省癌症中心、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单位。主办英文学术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症通讯》杂志),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4年被SCI收录,目前影响因子15.283(JCR 2021),在JCR 肿瘤学分类中位于Q1区,在亚洲综合肿瘤学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中心以优秀的文化引才、聚才,凝聚高水平的医教研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75名,博士生导师176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人才10名。
中心现设有越秀、黄埔两个院区,实际开放病床数2152张(越秀院区1505张,黄埔院区647张),门、急诊量123万人次,年住院量达18万人次,医疗业务量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医疗技术水平领先,拥有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射治疗中心、开展多个专科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近五年,逾48项来自临床一线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被全球肿瘤诊疗标准与指南采用;为广大肿瘤病患提供个体化、最优质的诊疗服务。
中心是国内培养高层次肿瘤学人才的摇篮之一,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肿瘤专科人才,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进修班,已为全国培养了5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部分人才已成长为全国各地学术带头人及骨干。主编肿瘤学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肿瘤学》。中心于1990年开始探索肿瘤专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老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自2014年9月获批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现拥有1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同质化优秀医学人才。
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发挥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优势,科技影响力稳居"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肿瘤学)前两位。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资助。2021年中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102项,资助金额达5445万元。近年来,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6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项。在反映全球科研机构高水平论文产出的2021年度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中心位居全球癌症中心第四位。
中心建立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伙伴网络,成果丰硕:与全美肿瘤专科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结为姊妹医院,基于与我院的长期友好合作,该院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先后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英国华威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荷兰Erasmus医学中心等世界先进的癌症防治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共同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中心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推进软硬件建设,建成了就医方便、流程合理、宾至如归的花园式人文医院;继承"诚实、友爱、敬业、创新"的文化因子,形成爱院如家、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幸福同心奋斗文化,多次荣获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称号。
中心现正积极推进天河院区的建设,期待以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雅的环境、科学的流程为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人文医疗服务,早日建设成为世界顶尖肿瘤中心。
核医学科创建于1993年,本科室以PET/CT、ECT和肿瘤的核素内放射治疗为主要特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有专业精神的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倚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强大的医疗、科研、教学力量,核医学科从设备配置到技术应用上都实现了国内一流肿瘤中心的要求,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核医学科教研基地。
2014年,我科室引进了型号为西门子Biography mCT S(64)的PET/CT,该机综合了最新一代52环高清PET扫描仪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和大视野等优点与64层螺旋CT的所有功能,与目前现有的PET-CT相比,具有四大优势:大视野和高灵敏采集PET图像,使检查时间缩短1/3以上;患者放射性药物用量减少,加上CT辐射剂量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幅下降;超高清的图像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分辨率并改善图像对比度,增强了对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扫描孔径增大至78cm,显著提高了检查效能与扫描舒适度,该PET/CT系统能更早期发现病变与更精确的定位病变。
2019年,我科室引进了全球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拥有194cm超大轴向视野、30-40倍的超高灵敏度(与传统PMT系统相比)、2.9mm超高分辨率,凭借超高分辨率和超高灵敏度,实现超高信噪比图像,清晰显示精细结构成像和超清功能成像。并能以超短的时间和超低剂量实现全身4D动态成像,能够精准定位肿瘤病灶,全面评估预后疗效。同时为药物研发和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巨大的帮助,为我科临床研究与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护盾。
同年,我科还引进了“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其采用3D神经网络,精准确定MR图像中不同组织对应的PET衰减值,实现各床位组织智能精细分割,大幅提高PET图像质量和定量准确性,同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全身自动精准定位,可根据所识别器官智能调节扫描床位,针对病灶精准成像。对于头部、鼻咽、肝脏、盆腔等部位的肿瘤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最新型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我科特色诊疗和紧跟国际一流核医学科的发展脚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于此同时,我科即将于2021年下半年装配GE公司的PETtrace860回旋加速器系统(16MeV),建立自主的药物生产与研发平台,将应用于正电子同位素、临床常用标记药物等的生产和研发,我科室的基础技术水平、科研力量、教学水平将再度提升一个台阶。
在科研上,我科以临床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围绕临床进行。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省部委等十余项各类科研课题的科研工作,现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基金、广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山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各一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山医科大学科技二等奖。本科室还同时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和临床实习及进修生课堂教学工作。
目前核医学科共有医、技、护人员七十余人,正副高级教授3名,已成为核素诊断、治疗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现已开展肿瘤、心脏和脑等疾病的PET/CT检查和SPECT显像诊断工作, 并开展利用PET/CT进行放疗生物靶区勾画的研究工作。
本科室现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和临床实习及进修生课堂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和参与国家、省部委等十余项各类科研课题的临床科研。
1.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杀基因联合125-I靶向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86Re标记BAC5单抗片断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3.广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核素内放疗剂量计划系统的研制
4.中山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肿瘤(难治性和复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等)的核素导向治疗研究
5.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基金:放射性碘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6.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综合治疗研究
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PECT/CT扫描的核素剂量精确计算及应用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8Re-G9-PYM联合治疗食管癌的实验研究
9.广东省科委重点项目:鼻咽癌乏氧显像的研究
10.2009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肿瘤核医学新进展”研讨班(授予Ⅰ类学分10分)
科研方向:
鼻咽癌免疫显像及基因显像和基因治疗研究等,各种骨转移瘤内放射治疗,肿瘤前哨淋巴结的显像研究,核素内放疗剂量计划系统的研究,肿瘤放射性粒子的植入治疗和肿瘤(难治、复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肝癌、恶性胶质细胞瘤、类癌等)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现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基金、广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山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各一项。
获奖情况: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山医科大学科技二等奖。
职务:核医学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长:PET/CT. ECT诊断和核素内放射治疗
主要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山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会肿瘤核医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防护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五届同位素理事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学分会常委和广东省医院管理委员会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同时兼任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等。
本人一直从事肿瘤的临床核素分子影像学诊断和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工作,擅长肿瘤的PET/CT和SPECT诊断和甲状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和骨转移瘤及血管瘤的核素内照射治疗;承担和参与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⑴肿瘤的核素靶向治疗(放射免疫、放射受体和基因放射治疗)及核素剂量学研究;⑵肿瘤PET/CT及SPECT/CT诊断。